GDP万亿城市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,也是人口增长的主力军。随着2022年广州统计公报出炉,截至目前,全国24座GDP万亿城市全部公布了2022年人口数据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据统计,长沙、杭州、合肥、西安、武汉、郑州、青岛、济南、成都、宁波、南京、苏州、泉州、福州、无锡、南通、重庆等17座城市实现了常住人口正增长,总共“吸入”人口135万人;深圳、北京、佛山、东莞、天津、上海、广州7座城市常住人口负增长。
其中,长沙市2022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1042.06万人,相比2021年增加18.13万,增量位居第一;杭州市和合肥市常住人口新增17.2万和16.9万,分别位列二三位。
图源:潮新闻
长三角区域常住人口增长最多
长三角共有8座GDP万亿城市。2022年,除了上海,其余7座城市都实现了常住人口正增长。
数据显示,2022年末,杭州市常住人口为1237.6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17.2万人。宁波市常住人口为961.8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7.4万人。
上述两座城市人口增量合计达24.6万人,这也让浙江省2022年以37万的常住人口增量继续位居全国榜首。
江苏四座万亿之城中,苏州市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为1291.06万人,较2021年末增加约6.28万人;南京市常住人口949.11万人,较2021年末增加约6.77万人;无锡市常住人口749.08万人,增加约1.13万人;南通市常住人口774.35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1.05万人。
而在2022年,江苏全省常住人口规模增加10万人,上述四城增量却达到了15.23万人。
2022年,安徽合肥市常住人口963.4万人,较上年净增16.9万人,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15.48%提高至15.72%,上升0.24个百分点,人口首位度再提升。2022年末,安徽全省常住人口6127万人,比上年增加14万人。
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同时负增长
值得注意的是,2022年,成为“北上广深”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同时减少的一年。
其中,深圳是建市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。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公报,2022年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为1766.18万人,较2021年末的1768.16万人,减少了1.98万人。
此前,北京、上海已公布了各自的人口数据,两地常住人口数量较上一年同期分别减少了4.3万和13.54万。
5月12日,《202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发布,2022年末广州常住人口1873.41万人,比2021年末的1881.06万人,少了7.65万人。
针对常住人口下降情况,广州市统计局称,2022年末,在全国人口负增长85万人的背景下,广州遭受抗疫以来最严峻的疫情,叠加春节因素的影响,大量市外务工人员选择离穗观望,提前返乡。外来人口在短时间内的部分回流,造成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出现阶段性收缩。
图源:视觉中国
人口的“强省会时代”到来
2017年,武汉一声炮响,点燃了延续至今的“抢人大战”的导火索。此后各线城市纷纷加入“战局”,就连北京上海也不同程度地调低了落户门槛。但总的来看,“抢人大战”的最大赢家,还得数各地的强省会。
比如2017年“抢人大战”元年,西安常住人口就暴增了104万人;2021年,从疫情中逐渐走出来的武汉,全市人口则大涨了120万人;至于杭州,从2019年常住人口净增55.4万人超过广深起,人口增量已连续多年跑在全国前列;而成都的常住人口总量更是已经逼近北京,很多人预测,五到十年内“人口第四城”或将易主。
诚然,像合肥杭州成都等城市,就工作机会、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来说,跟一线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。但人们选择城市,并不只关心奋斗所得,也要考虑付出的成本,往往是两者权衡的结果。
目前,一线城市的房价明显高于二线省会。其中最“便宜”的广州,4月份均价也要45000元每平米,而北上深则都超过了6万每平米。
但另一方面,一线城市的平均薪酬却并没有比二线省会高太多。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一季度最新数据,一线城市中收入最高的上海(13433元),平均薪资只比位于华中的武汉(9998元)、西部的成都(9694元)高出不到40%。然后再对比平均房价,很多人结合自身的情况,就会做出回归二线省会的选择。
再加上最近这些年,随着产业的转移,鄂川皖湘桂等传统民工输出大省,人口回流趋势明显。而这部分回流人口,主要都去了当地的省会,从而带动了像长沙合肥武汉成都等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。
可以说,属于强省会的“人口时代”,已经悄然到来了。
图源:视觉中国
城市发展动力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
虽然人口涌入的具体城市有所变化,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整体趋势,并没有改变。
当然,随着我国总人口步入负增长时代,大城市的人口增速也在放缓。即便是长沙杭州等人口增长靠前的城市,去年的增量也才十七八万,远低于北上广深高峰期的年均六七十万。
事实上,增长乏力的不只是头部城市,就连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、珠三角,也开始面临类似的问题。比如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,曾是无数外出打工人的首选目的地,一句“东南西北中,发财到广东”,道出了其巨大的人口吸引力。2010-2020年,广东常住人口增长了2170.93万,是第二名浙江的一倍还多。
但到了去年,珠三角九市中,除了珠海,其余8城人口均出现负增长。其中被誉为“世界工厂”的东莞,人口更是减少了近10万人。受此影响,广东全省的常住人口也出现多年来的首次下降。
长三角的情况虽然比珠三角好一些,但整体的人口增速也在放缓。除了杭州和合肥,其他城市去年的人口增量均低于10万,扣除本地自然增长部分,新增外来人口也已所剩无几。
而与此同时,长三角、珠三角外地人口本地化的趋势却正在加强。以深圳为例,虽然常住人口在减少,但户籍人口却从2021年的556.39万增长到去年的583.47万,足足多了27万。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的比例明显提升。
这一方面说明,外地人口落户大城市的愿景依旧强烈;另一方面也提醒城市的管理者,推进常住人口平权化、市民化的重要性。
因为随着人口总量的下降,“抢人大战”的高潮正在过去,而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也已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,这也是为啥最近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,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。
人口红利终将过去,接下来要拼的是人才红利、人文红利。
#小财唠嗑#
你会选择到大城市落户吗?
来源:综合央视网、潮新闻、澎湃新闻
新媒体编辑:张紫祎
Copyright @ 2015-2022 西方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